有正在到處找每日*7業(yè)界評論的嗎?這里有一篇12月10號的哦——郭施亮分析了萬達和阿里,誰的野心更大?
  談起萬達集團,我們就容易聯想到王健林、王思聰,而他們也一直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人物。近日,隨著萬達商業(yè)地產港股IPO的進程加快推進,萬達再度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據悉,萬達商業(yè)目前擬定于今年12月5日啟動全球路演,或將于12月19日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與此同時,在今年11月28日,萬達電影院線股份有限公司終于從中國證監(jiān)會手上拿到了核準批文,并有望成為國內院線的*9股。
  萬達上市,確實會引來不少的眼光。但是,隨著萬達帝國的擴張野心逐步膨脹,其核心競爭者阿里,也同時加快展開其帝國版圖的擴張速度。
  事實上,阿里的上市進程并不比萬達輕松。繼之前阿里從港股退市后,今年以高調的姿態(tài)在美國紐交所成功掛牌上市。
  根據數據統(tǒng)計,繼阿里巴巴赴美上市至今,阿里巴巴的市值規(guī)模已經擴張至2700多億。與此同時,馬云的身價繼續(xù)水漲船高,并超越王健林,成為了中國的新一屆首富。
  萬達與阿里的野心到底有多大?聽其言,觀其行,馬云與王健林的帝國擴張野心也是相當驚人的。
  以萬達為例,自其2006年開始涉及文化產業(yè)以來,至今已經擁有了電影產業(yè)、舞臺演藝、電影娛樂科技、主題公園、連鎖兒童娛樂、連鎖量販KTV、報刊雜志、藝術收藏等多個領域。同時,自2012年以來,萬達的帝國版圖已經逐步打通國際化的路線,其海外擴張之路明顯提速。
  至于阿里,即使其已實現赴美上市的目的,并創(chuàng)造出多項的神話。但是,對馬云而言,并不滿足于此。未來,或將之前從阿里分拆出去的支付寶推到A股市場,完成其上市融資的目的。再者,阿里的國際化擴張路線已逐步成熟,并以高姿態(tài)進軍國際市場,爭奪國際市場的份額。
  顯然,對于萬達而言,其成功的根基在于與地方存在良好的合作關系,加上龐大的產業(yè)、資金等優(yōu)勢,為其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至于后者,阿里有95%以上的會員屬于中小企業(yè),而其B2B模式也適應了中國的特殊國情,為大量的中小微型企業(yè)解決了渠道、資金等困難。與此同時,其合伙人制度適應了阿里的長遠性發(fā)展,優(yōu)秀的團隊也最終促使阿里走向輝煌。
  多年來,萬達與阿里存在或多或少的競爭關系。特別在最近兩年,隨著阿里電商模式的全面推行,也直接沖擊了萬達傳統(tǒng)的發(fā)展模式,實質上也倒逼萬達的轉型升級。
  2014年8月29日,萬達、騰訊及百度在深圳聯合召開發(fā)布會,正式宣布在香港注冊成立電子商務公司。其中,一期總投資額高達50億人民幣,萬達持股70%,騰訊和百度各自持股15%。
  顯然,“萬百騰”的合作成為當時社會關注的焦點。而在其高調合作的背后,實質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沖擊阿里在電商領域中“一家獨大”的局面。
  一直以來,業(yè)內普遍認為,騰訊擁有著客戶流、百度擁有著技術信息流、而阿里則擁有著電商基因。至于萬達,則擁有著龐大的線下商圈優(yōu)勢及龐大的線下消費人群。
  然而,在實際中,阿里與萬達卻屬于典型依賴于流量的超級大戶。而兩者之間的不同點就在于,前者主要以線上流量為主導,而后者卻以線下流量為主導。由此可見,從本質上,兩者屬于流量競爭的關系。
  如今,“萬百騰”的出現,實質上就是為了實現三者之間的資源互補,以此打造全國*5的O2O模式,并借此沖擊阿里電商的“獨大”格局。
  對于阿里而言,也并非沒有作出提前性的防備。
  其實,早在今年3月底,阿里巴巴就以53.7億元港幣的價格對銀泰商業(yè)進行戰(zhàn)略性投資,隨后,阿里還出資10億聯手銀泰建立電商平臺。
  顯然,銀泰與阿里的合作,一方面能夠有效解決其客戶大數據轉化等核心問題,并有利于強化雙方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此舉促使銀泰走出傳統(tǒng)百貨行業(yè)的發(fā)展瓶頸,并借助阿里的優(yōu)勢,回避了類似王府井這類封閉式的電商發(fā)展模式。
  對此,“阿里與銀泰”的發(fā)展模式與“萬百騰”O2O合作模式之間并非存在絕對性的優(yōu)勢較量。退一步來說,即使“萬百騰”能夠在未來做出一定的成績,也未必能夠真正取代阿里的電商地位。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萬達與阿里的野心確實很大,或許已經到了無法估量的地步。但是,在其野心膨脹的過程中,往往也造就了這兩大巨頭的輝煌。
  對于萬達而言,萬達上市,或許只是萬達帝國版圖擴張的*9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