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貨幣政策概念
貨幣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銀行為影響經濟活動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貨幣供給以及調控利率的各項措施。貨幣政策是政府重要的宏觀經濟政策,中央銀行通常采用存款準備金制度、再貼現政策、公開市場業(yè)務等貨幣政策手段調控貨幣供應量,從而實現發(fā)展經濟、穩(wěn)定貨幣等政策目標。
(二)貨幣政策措施
運用貨幣政策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1)控制貨幣發(fā)行。
(2)控制和調節(jié)對政府的貸款。
(3)推行公開市場業(yè)務。
(4)改變存款準備金率。
(5)調整再貼現率。
(6)選擇性信用管制。
(7)直接信用管制。
(8)常備借貸便利。
(三)貨幣政策目標
1.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
(1)穩(wěn)定物價。穩(wěn)定物價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而物價穩(wěn)定的實質是幣值的穩(wěn)定。所謂幣值,原指單位貨幣的含金量。在現代信用貨幣流通條件下,衡量物價穩(wěn)定與否,從各國的情況看,通常使用的指標有三個:一是GNP(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指數,它以構成國民生產總值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為對象,反映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格變化情況;二是消費物價指數,它以消費者日常生活支出為對象,能較準確地反映消費物價水平的變化情況;三是批發(fā)物價指數,它以批發(fā)交易為對象,能較準確地反映大宗批發(fā)交易的物價變動情況。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通貨膨脹以外,還有一些屬于正常范圍內的因素,如季節(jié)性因素、消費者嗜好的改變、經濟與工業(yè)結構的改變等等,也會引起物價的變化。
一般來說,物價上漲率宜控制在50A以下,以2%~3%為宜。
(2)充分就業(yè)。所謂充分就業(yè)目標,就是要保持一個較高的、穩(wěn)定的就業(yè)水平。在充分就業(yè)的情況下,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參加工作者,都能在較合理的條件下隨時找到適當的工作。
一般以失業(yè)率指標來衡量勞動力的就業(yè)程度。所謂失業(yè)率,指社會的失業(yè)人數與愿意就業(yè)的勞動力之比。失業(yè)率的大小,也就代表了社會的充分就業(yè)程度。造成失業(yè)的原因主要有總需求不足、摩擦性失業(yè)、季節(jié)性的失業(yè)、結構性失業(yè)。
一般來說,中央銀行把充分就業(yè)目標定位于失業(yè)率不超過4%為宜。
(3)促進經濟增長。所謂經濟增長就是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必須保持合理的、較高的速度。目前各國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一般采用人均實際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增長率,即用人均名義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剔除物價上漲率后的人均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來衡量。政府一般對計劃期的實際GNP增長幅度定出指標,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銀行即以此作為貨幣政策的目標。
中央銀行以經濟增長為目標,指的是中央銀行在接受既定目標的前提下,通過其所能操縱的工具對資源的運用加以組合和協調。一般地說,中央銀行可以用增加貨幣供給或降低實際利率水平的辦法來促進投資增加;或者通過控制通貨膨脹率,以消除其所產生的不確定性和預期效應對投資的影響。
(4)平衡國際收支。所謂平衡國際收支目標,簡言之,就是采取各種措施糾正國際收支差額,使其趨于平衡。因為一國國際收支出現失衡,無論是順差或逆差,都會對本國經濟造成不利影響。當然,相比之下,逆差的危害尤甚,因此各國調節(jié)國際收支失衡一般著力于減少以致消除逆差。
2.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和操作目標
中央銀行在實施貨幣政策中所運用的政策工具無法直接作用于最終目標,此間需要有一些中間環(huán)節(jié)來完成政策傳導的任務。因此,中央銀行在其工具和最終目標之間,插進了兩組金融變量,一組叫作中介目標,一組叫作操作目標。
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和操作目標又稱營運目標,它們是一些較短期的、數量化的金融指標。作為政策工具與最終目標之間的中介或橋梁,在貨幣政策的傳導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使中央銀行對宏觀經濟的調控更具彈性。
操作目標是接近中央銀行政策工具的金融變量,它直接受政策工具的影響,其特點是中央銀行容易對它進行控制,但它與最終目標的因果關系不大穩(wěn)定。各國中央銀行通常采用的操作目標主要有短期利率、商業(yè)銀行的存款準備金、基礎貨幣等。
中介目標是距離政策工具較遠但接近于最終目標的金融變量,其特點是中央銀行不容易對它進行控制,但它與最終目標的因果關系比較穩(wěn)定。中介目標必須具備三個特點:可測性、可控性和相關性??梢宰鳛橹薪槟繕说慕鹑谥笜酥饕校洪L期利率、貨幣供應量和貸款量。
目前,中國貨幣政策的操作指標主要監(jiān)控基礎貨幣、銀行的超額儲備率和銀行間同業(yè)拆借市場利率、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回購利率;中介指標主要監(jiān)測貨幣供應量和以商業(yè)銀行貸款總量、貨幣市場交易量為代表的信用總量。
(四)貨幣政策工具的概念及作用原理
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為達到貨幣政策目標而采取的手段。
1.常規(guī)性工具
常規(guī)性工具或稱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指中央銀行所采用的、對整個金融系統(tǒng)的貨幣信用擴張與緊縮產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響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1)存款準備金制度。
(2)再貼現政策。
(3)公開市場業(yè)務。
這三種貨幣政策工具被稱為中央銀行的“三大法寶”,主要從總量上對貨幣供應量和信貸規(guī)模進行調節(jié)。
2.選擇性工具
選擇性工具是指中央銀行針對某些特殊的信貸或某些特殊的經濟領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商業(yè)銀行的資產運用與負債經營活動或整個商業(yè)銀行資產運用與負債經營活動為對象,側重于對銀行業(yè)務活動質的方面進行控制,是常規(guī)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必要補充。常見的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1)消費者信用控制。
(2)證券市場信用控制。
(3)不動產信用控制。
(4)優(yōu)惠利率。
(5)特種存款。
3.補充性工具
除以上常規(guī)性、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外,中央銀行有時還運用一些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對信用進行直接控制和間接控制。補充性工具主要包括:
(1)信用直接控制工具。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依法對商業(yè)銀行創(chuàng)造信用的業(yè)務進行直接干預而采取的各種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預、流動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種貸款等。
(2)信用間接控制工具。信用間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憑借其在金融體制中的特殊地位,通過與金融機構之間的磋商、宣傳等,指導其信用活動,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導、道義勸告。
4.新工具
2013年,我國央行網站新增“常備借貸便利(S1F)”欄目,標志著這一新的貨幣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常備借貸便利在各國名稱各異,如美聯儲的貼現窗口、歐央行的邊際貸款便利、英格蘭銀行的操作性常備便利、日本銀行的補充貸款便利、加拿大央行的常備流動性便利等。
所謂常備借貸便利,就是商業(yè)銀行或金融機構根據自身的流動性需求,通過資產抵押的方式向中央銀行申請授信額度的一種更加直接的融資方式。由于常備借貸便利提供的是中央銀行與商業(yè)銀行“一對一”的模式,因此,這種貨幣操作方式更像是定制化融資和結構化融資。常備借貸便利的主要特點包括:
(1)由金融機構主動發(fā)起,金融機構可根據自身流動性需求申請常備借貸便利。
(2)常備借貸便利是中央銀行與金融機構“一對一”交易,針對性強。
(3)常備借貸便利的交易對手覆蓋面廣,通常覆蓋存款金融機構。
(五)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是指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影響中介指標,進而最終實現既定政策目標的傳導途徑與作用機理。一般表示為: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一操作目標一中介目標一最終目標。也就是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工具的運作,影響商業(yè)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活動,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最終影響國民經濟宏觀經濟指標。具體而言貨幣政策傳導途徑一般有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其順序是:
(1)從中央銀行到商業(yè)銀行等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響的是商業(yè)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準備金、融資成本、信用能力和行為,以及金融市場上貨幣供給與需求的狀況。
(2)從商業(yè)銀行等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到企業(yè)、居民等非金融部門的各類經濟行為主體。商業(yè)銀行等金融機構根據中央銀行的政策操作調整自己的行為,從而對各類經濟行為主體的消費、儲蓄、投資等經濟活動產生影響。
(3)從非金融部門經濟行為主體到社會各經濟變量,包括總支出量、總產出量、物價、就業(y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