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扶貧資金的使用,不僅要筑牢精準對接的制度之堤,還應對非法挪用、貪污腐敗等行為嚴厲問責,保障扶貧資金落實到位。
29日下午,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作2015年審計工作報告。針對扶貧資金分配管理使用情況,審計發(fā)現(xiàn),1.51億扶貧資金被虛假冒領或違規(guī)使用,其中17個縣將2000多萬元用于彌補業(yè)務經(jīng)費、發(fā)放福利等;8.7億扶貧資金閑置或損失浪費,其中閑置時間最長的超過15年。
審計工作,素有國家免疫系統(tǒng)之稱,是國家治理大系統(tǒng)中具有預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重要一環(huán)。與往年相比,今年在審計報告之外,審計署還發(fā)布了43個中央部門(含審計署)、10戶中央企業(yè)、5家金融機構、6個重點專項的審計結果,以及39起已處理的違紀違法問題情況。這種單項結果報告的形式,對完善審計工作的細節(jié),強化社會監(jiān)督、推動整改和問責,都大有裨益。
在眾多的審計內(nèi)容中,針對扶貧資金使用情況的審計結果,尤為引人關注。超過10億元的扶貧資金被冒領、閑置或浪費,相對應的,有多少等待幫扶的貧困人口可能因此而陷入絕境?更有甚者,有些資金竟沉睡15年,其間該有多少人望眼欲穿,又有多少人因此失去了脫貧的機會?
我國之所以能夠?qū)崿F(xiàn)7億多人脫貧,與國家的巨額投入密不可分。今天,我們又設定了到2020年,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為了讓底層群眾盡早擺脫貧困,需要社會各界合力參與。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個別省份、單位甚至個人,弄虛作假、玩忽職守,他們就會變成脫貧路上的“硬骨頭”“釘子戶”,影響脫貧進程。
從2015年的審計報告來看,扶貧資金的使用確實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不單單是發(fā)放不到位、不及時,還有挪作他用的情況。而數(shù)億元扶貧資金長期閑置,也反映了扶貧攻堅的難點所在。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是重點抽查了17個省份的40個縣,抽查的50.13億元扶貧資金中,有8.43億元閑置超過1年,這占到抽查資金的17%,比例之高,令人震驚。
扶貧資金是貧困群眾的“保命錢”,是脫貧解困的“助燃劑”。對于扶貧資金的使用,不僅要筑牢精準對接的制度之堤,還應對非法挪用、貪污腐敗等行為嚴厲問責,保障扶貧資金落實到位?,F(xiàn)實中,出現(xiàn)過把扶貧資金當成“唐僧肉”的,扶貧變成了“幫富”,真正需要幫扶的貧困人口卻與扶貧資金絕緣;出現(xiàn)過“雁過拔毛”式扶貧的,層層截留,發(fā)到百姓手中的扶貧款,大大縮了水。
針對這些亂象,不僅要創(chuàng)新扶貧資金管理使用情況,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發(fā)放和整合盤活資金使用的方式,更加需要借審計之機,讓違規(guī)使用扶貧資金的情況無所遁形,確保扶貧工作真實有力地推進。
本文來源:新京報;作者:文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