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限氣”是否真的存在逼宮漲價嫌疑呢?我們或許可以從一些數字中找到答案。公開資料顯示,中石油2012年進口天然氣及液化氣虧損419億元,2013年一季度虧損144.5億元,進口天然氣及液化氣虧損已經成了天然氣漲價的護身符。但從整個天然氣與管道板塊來看,一季度依然盈利11億元,也就是說國產氣與管道運輸的利潤大約155億左右。以此推算,2012年全年,中石油國產氣與管道運輸的利潤大約387.9億元。
  按照天然氣順價銷售思維,要進口氣不虧損,國內天然氣漲價幅度每立方米應該在1元左右。2013年一季度中石油可銷售的天然氣產量為210億立方米左右,如果每立方米上漲1元,進口氣板塊扭虧,國產天然氣與管道板塊一個季度的利潤將高達360億元。
  隨著我國天然氣需求量的快速上升,進口天然氣虧損對企業(yè)的壓力會越來越大,漲價已經成為大勢所趨。但怎么漲,漲多少,應該充分考慮我國天然氣市場的實際情況——既要考慮天然氣上下游的行業(yè)投資回報率,又要考慮市場和經濟的消化程度;既要考慮國產氣的成本和利潤空間,又要考慮國產氣能在多大程度上彌補進口氣的虧損。
  需要強調的是,我國天然氣資源的開采利用還遠未市場化,行業(yè)依然高度壟斷,從而導致資源價格尚未市場化,產品價格市場化更是無從談起。相關企業(yè)不能在要政策的時候強調央企、代表國家,在要效益的時候卻又強調自己是上市公司、要按照市場規(guī)律辦事。畢竟,企業(yè)在獲取廉價天然氣資源的同時,就應該承擔一定的責任和義務。
  在天然氣價格改革方面,成品油價格經驗和教訓頗值得借鑒。歷時多年的成品油價格改革,最廣受非議的是國內成品油價格只跟蹤國際原油價格,沒有考慮如何給國產原油定價,從而出現了原油開采暴利和煉油巨虧的上下游不協調局面,企業(yè)借機左手采油得暴利,右手虧損要補貼。但與天然氣不同的是,國產原油除了征收資源稅外,還征收特別收益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國產原油的暴利空間,也降低了石油公司因原油資源占用的不平衡而帶來的巨大差別,有利于公平競爭。
  借鑒成品油價格經驗和教訓,天然氣價格改革首先要合理確定國產氣及管道運輸合理的成本和價格。其次要完善配套的資源稅政策,要使得資源稅賦水平與國際上主要產氣國的水平接近,要利用資源稅補償因漲價給弱勢群體生活帶來的沖擊。既要保證企業(yè)生產積極性,又要使得天然氣市場發(fā)展的成果惠及社會。
  需要強調的是,天然氣市場發(fā)展的成果不能僅由壟斷企業(yè)獨享。如果國家對天然氣資源繼續(xù)實行當前的低稅負,天然氣價格將遠超國內天然氣生產商的實際成本,具有資源優(yōu)勢的壟斷企業(yè)將因此獲取超額利潤,消費者利益和市場公平就無法保障,天然氣漲價就必定會受到排斥。稅收政策需要配套氣價改革及時調整。石油開采有暴利稅,在天然氣價改啟動的同時,及時征收暴利稅也將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