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奠定了20年來中國財稅制度的基調;20年后的今天,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財稅改革同樣波瀾壯闊。
  十八屆三種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用單獨一部分對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作出部署,提出“改進預算管理制度”,重點是改進年度預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實施全面規(guī)范的預算公開。
  財政部科研所研究員趙全厚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這次財稅改革是自1994年以來的又一次系統(tǒng)性改革”。
  “本次財稅改革力度很大,可以和90年代的分稅制相提并論。目前改革進入深水區(qū),不論從財稅改革本身而言,還是財稅改革影響經濟改革的程度而言,影響都是巨大的。”中國社科院財經戰(zhàn)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助理研究員于樹一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分析道。
  《決定》明確提出,審核預算的重點由財政收支平衡狀態(tài)、赤字規(guī)模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解讀道,在預算審批以支出為重點后,稅收就不再是“任務”,而是“預期”,財政收入依法征收,該收多少就收多少,這是一項重大的機制變化。
  趙全厚表示,改變“定任務”的預算方式能夠使財政收支更加真實地反映經濟狀況,有助于改善宏觀調控質量。
  這一轉變,意味著預算關注點實現(xiàn)了從下游到上游、從結果到政策的延伸,審核預算時要把預算的宏觀經濟影響和對政府政策目標的影響在預算編制的早期階段就考慮到,業(yè)內人士指出。
  在從宏觀調控角度分析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時,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軍認為,在年度預算里,財政政策對經濟的影響不能完全展示出來,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改善和加強了財政政策對宏觀經濟的穩(wěn)定作用,“宏觀調控要求財政政策具有靈活性,有時候可以有赤字,但在一個周期內要平衡。”
  “這一提了很多年的、社會各界都在討論的改革思路,這次終于在制度上優(yōu)化了”,于樹一欣慰地表示。她還強調,預期也要管理,預期要與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相一致、相對應,需大力避免超常規(guī)預期。同時,還要有效管理,整個收入和支出要匹配,不光要預計收入,還要對支出有合理預期,支出的預期要和收入相聯(lián)系。
  因而,預期要科學,預算管理更需精細化。業(yè)內專家坦言,預算科學化是指未來政府預算需向三方面傾斜,除了向高端、高效、高質的“三高”產業(yè)傾斜;向低碳、節(jié)能、環(huán)保產業(yè)傾斜以外,最重要的是要向涉及老百姓利益的教育、衛(wèi)生、醫(yī)療等民生方面傾斜。全面預算管理作為財稅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必須做到科學、透明、權威。
  此次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畢竟力度不小,而且各地區(qū)的實際情況也不同,政策在實施過程中難免會有不適應性。
  于樹一認為,可能會在編制方面遇到問題。改革后的預算管理對整體的預算編制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對宏觀經濟和財政收支同時預判,使二者不能差距過大。此外,橫向的各個部門之間、縱向的各級政府之間,難免會有一定的利益勾結關系,這種利益博弈可能會影響到預算編制。
  制度藍圖已勾畫完畢,關鍵在于有效落實。業(yè)內人士建議,預算改革不應只局限在財政部門內部技術層面的改革,而應有一套包括編制、執(zhí)行的審查制度,實現(xiàn)預算制衡從內部制衡走向外部制衡、預算審查從形式審查走向實質審查、預算調整從程序調整走向實質調整。未來可以推行預算質詢問責制度,建立人大、政協(xié)、審計部門、社會公眾等多層次的預算質詢、問詢以及聽證制度。

 
掃一掃微信,關注*7財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