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團宣布摩拜已被收編麾下的時候,吃瓜群眾的注意力并沒有集中到“從此以后騎手要騎著摩拜單車送外賣了嗎”上,也沒有關注到債務收割,投資人結算等收購背后的專業(yè)問題,反而被一篇“拋棄體”的文章吸引了注意力,刷爆了朋友圈。
歸根究底,很多人都知道,這篇文章背后的意義無非就是在“販賣焦慮”,這早已是自媒體圈屢見不鮮的“套路”——描述諸多現(xiàn)象級的所謂“共鳴”言行,戳中讀者的痛點,引發(fā)他們的自怨自艾,從而獲得流量。
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中,現(xiàn)代人的標配一定少不了“焦慮”這個詞。
沒錢焦慮,有錢也焦慮。
忙碌時焦慮,不忙時更焦慮。
......
作為財務人,近年來,被行業(yè)轉型變革與新興技術圍攻得腹背受敵,同樣深陷“焦慮”的泥沼。我們曾經采訪過100位在高頓參加各種證書培訓的學員,選擇考證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其中超過半數(shù)以上的學員表示:【害怕被時代拋棄,被行業(yè)淘汰】,只有少數(shù)人是認為自己需要更專業(yè)的知識儲備,學習更多新的東西才選擇考證。
誠然,當下的【考證風】早已被冠上功利的“帽子”,其背后映射的無非就是當代財務人的焦慮心態(tài)。
 

 
財務人為什么會焦慮?
其實財務人的焦慮和當下職場人的焦慮如出一轍,只是擺在財務人面前的危機更加有跡可循而已。
其一,從業(yè)人員的高度飽和。
彼時,當會計從業(yè)證仍然“在世”的時候,不管你原來學什么,是否大學畢業(yè),只要拿到了上崗證,就能夠從事會計工作。正是由于入行的門檻低,導致基層從業(yè)人員高度飽和,遠遠超過企業(yè)的需求。
其二,行業(yè)的轉型變革。
在相關部門的大力倡導下,我國財會業(yè)正在面臨轉型和變革。按照行業(yè)的發(fā)展趨勢,市場對于從事賬目核算的財務會計的需求量將逐步減少,相反,管理會計未來將大行其道。這也是近年來報考CMA考試的人數(shù)趨多的原因之一。
其三,科技的發(fā)展。
對于財務人來說,未來他們除了要和人競爭之外,可能還要和機器人一較高下。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技術被廣泛運用到財務領域,曾經需要十個人完成的工作量,如今只需要人來操作一臺機器即可。如此高效率的提高,必然意味著對人工需求的銳減。是被人工智能所替代,還是讓其成為幫手,成了財務人憂心忡忡的一點。
那么,考證能夠消除這種焦慮嗎?
首先,你所考的證書應該是對你未來的發(fā)展有所裨益的,跟風考證并不是明智之舉。事實上,只要你不是被逼著趕鴨子上架去考證,淡化最初強烈的目的性,很多人都能夠在考證的過程中學到很多東西,甚至不止是專業(yè)知識方面的。
比方說,現(xiàn)在不少財務人也在追求國際化,進而選擇USCPA、ACCA等國際財會證書,在考試的過程中,他們除了學習到先進的專業(yè)知識之外,還拓展了自己的財務視野,有一個更廣闊的眼界去看待這份工作,最初的焦慮自然消弭殆盡。
歸根究底,我們希望每一個考證的財務人都能夠摒棄強烈的功利性,以真誠的心去看待考證這件事,弦不必繃得太緊,享受學習的過程,成就更好的自己。
▎本文作者:Stella,高頓財經簽約作者。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分享,轉載必須注明來源高頓、侵權必究、不得隨意更改和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