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因為自我懷疑和自我挫敗的習慣而掙扎嗎?你想不想對自己和你的能力感到更有自信?你會專注于取悅別人,而不是追求你的夢想,過著你最充實的生活嗎?
要開始對自己感覺更好的a1方法,就是注意你有哪些精神上和情緒上的自動習慣對你不利,同時找出一些比較自我體恤、為生命給予肯定的方法來思考,行事。
有了自覺意識,同時每天專注于改變舊習慣,你就可以開始在你的大腦中建立新的正面情緒路徑。我們的大腦有神經(jīng)可塑性的能力,而這意味著,練習思考與行為的新方法,其實是能夠改變你的大腦神經(jīng)元,以及它們之間的路徑。
本篇文章將會告訴你,如何停止重播那些老舊的自我批判腳本和自我挫敗的行為模式。假如你愿意面對你的負面習慣的話,你就可以學習在認知上變得更靈活,同時設下更健康的界限,從而建立一個更有能力取得幸福和成功的大腦。想要學習如何克服防止你在生活中覺得更有自信、更快樂、更成功的六個阻礙,就請繼續(xù)讀下去吧。
感覺內(nèi)疚
內(nèi)疚是我們通常在童年時期學到的一種情緒。“把食物吃完,印度還有人得挨餓”,或者:“我拼命地工作是為了照顧你,你認為你有權埋怨嗎?”身為成人的我們會內(nèi)化這些信息,使得我們會感到我們永遠是不足的,或者永遠也做得不夠。
內(nèi)疚的情緒可能會有幫助:這是在它阻止你故意傷害別人或者違反你最篤信不移的價值觀的時候。但是,太多的內(nèi)疚,反而會使人癱瘓,也可能會使生活中沒了喜樂——不讓你享受你的努力所得的成果。內(nèi)疚可分許多種類,而研究顯示,只有一種是好的:對于你做出的有害之事而來的愧疚。
假如你向一個你關心的人說謊,或者以自私和傷人的方式行事的話,那么感覺內(nèi)疚就能激發(fā)你停止做出傷人的行為,同時做出彌補。這可能會改善你的人際關系和自尊心。至于其它種類的內(nèi)疚,大多數(shù)卻是適得其反的。
這包括:(1)當你已經(jīng)貢獻許多,或者對方?jīng)]有負起責任,自己卻因為幫別人幫得不夠而感到內(nèi)疚;(2)因為比朋友或家人持有更多的錢或更好的人際關系而感到內(nèi)疚,或者(3)對于你不會真的付諸行動的想法(如:妒忌一位剛生寶寶的朋友)而感到內(nèi)疚。
若要抵抗無益的內(nèi)疚,你就要意識到,你的想法不會傷害別人,只有你的行動才會這么做。你要從過去的錯誤中學習,同時要試著覺得自己值得擁有生命所給予你的天賦與好運。
認為自己是失敗者
我們當中有許多人有著某種失敗感,而這失敗感會改變我們對于自己的性格和成就的認識。當你利用失敗的角度看待你的生命的時候,你就不會注意到你正面的成就,或者會貶低它們。失敗的心態(tài),也不會考慮到你所面對的艱難處境,或者你為之付出了多少的努力。
這種失敗的心態(tài),可能源自你和苛刻的父母成長,不比你的兄弟姐妹或要好朋友一樣聰明或熱愛體育,或者患有未診斷的注意力缺陷障礙。它也有可能是因為某個關鍵生命領域當中的失敗而形成的,例如:離婚、單身、負債累累、未能得到大學文憑或理想職業(yè)。
這種失敗心態(tài)一旦產(chǎn)生,你就會將它帶到每一個新的情況里頭,使你相信你缺乏成功所需的事物。持有失敗心態(tài),可能像是一個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導致你阻撓自己。你可能會拖延時間,無法按時做完工作,或者變得太過完美主義,太過專注于細節(jié)而非顧及大局。
你的行為可能會暴露你的不安全感,使得潛在的上司或顧客無法對你有信心,或者你會粗心地辦事,因為你知道反正你的工作品質(zhì)也不好??朔⌒膽B(tài)的*9步,就是要意識到它的存在,而你也不需要相信它。每一個新的機會,都是一個新的開始,也是一個從之前的錯誤中學習,并且做得不一樣的機會。
做一個完美主義者
你是自己*5的批判者嗎?你的努力,永遠都達不到你內(nèi)心的高標準嗎?死板的心態(tài),意即不隨著情況的改變而調(diào)整你的期望,可能會導致完美主義。完美主義可能會導致批判自己、拖延時間、持續(xù)感到不堪重負、放棄、甚至不去嘗試。
《普通心理學評論》(ReviewofGeneralPsychology)里發(fā)表的一篇文章發(fā)現(xiàn),完美主義者更有可能掙扎于抑郁癥或焦慮癥,也更有可能自殺。完美主義者也更有可能被診斷出患有某些頑固的疾病,如慢性疲勞綜合征或者纖維肌痛。
完美主義對心靈和身體都有危險!完美主義者持有的自尊心是有條件的。他們只能在表現(xiàn)得好的時候,才會喜歡自己。不過,沒有人能無時無刻都有好的表現(xiàn)。完美主義者往往會感覺自己像是冒充者或欺詐者,而他們會持續(xù)害怕被揭穿。
想要抵抗完美主義的話,你就要摒除那些“應該”以及黑白分明的思維。要贊賞自己的嘗試。不要再將錯誤視為災難。限制完成工作所需的時間。不要允許自己檢查與再檢查你的工作。試著去專注于大局,同時找出更同情的方式來看待情況。
帶著遺憾而活
遺憾是一種負面的認知兼情緒狀態(tài)。它涉及了為了某個壞的結果而怪罪自己、因為某個本可發(fā)生的事而感到失落或悲傷、或者寧愿自己能逆轉(zhuǎn)你之前做出的某個選擇。
要是有了一個改變狀況的機會的話,遺憾固然痛苦,但是它有時候可以是個有用的情緒。遺憾的痛苦,可以讓人重新聚焦,同時做出彌補行為,或者尋求新的軌道。你若是有成癮的話,遺憾可能會激發(fā)你放棄有害的物質(zhì),活得健康一些。
然而,改變情況的機會越少,遺憾演變成慢性芻思,心里責備自己的可能性越大。經(jīng)歷遺憾的人會在腦子里反復重演某個壓力高或屈辱的情況,而這會導致大腦持續(xù)分泌應激的化學物質(zhì),如腎上腺素和皮質(zhì)醇。這會造成你的身體和心靈上的負擔。
若要抵抗遺憾,就要利用正念的策略來將你的注意力放在當下。就如冥想教師杰克·康菲爾德(JackKornfield)有智慧地說:“我們每一天早上如獲新生。我們今天所做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負面地拿自己和別人作比較
“比較是偷竊喜樂的竊賊。”——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Roosevelt)
我們會拿自己和別人作比較,然后又以這些比較為基礎而判斷我們有多么富有,多么成功。我們可以向上比較(跟那些在錢財、成就、容貌等方面似乎比我們好的人作比較)或者向下比較(跟那些似乎比我們差的人作比較)。
我們向下比較的時候,往往會對于我們的生活和成就感覺更好,而在向上比較的時候?qū)τ谧约焊杏X更差。問題是,我們不會真的知道別人生活的表面之下到底在發(fā)生什么事。因此,俗話說,當你作比較的時候,你是在拿自己的里面和別人的外面作比較。
《科學》(Science)雜志中的一篇論文報告,財富的相對差距,比絕對數(shù)目更能刺激大腦涉及獎勵的區(qū)域。很明顯的,許多硅谷的百萬富翁感覺到被剝奪,因為他們比不上他們鄰近的億萬富翁。我們總是能夠找出某個我們比不上別人的領域——外貌、體育技能、事業(yè)成就。
作比較會使自己承擔很大的壓力,因為我們的處境都有所不同。若是你能負擔得起一名日常的廚師、生活教練和私人教練的話,你也就有可能會有影星一般的身軀。遺憾的是,父母往往會拿孩子和兄弟姐妹作比較,而這些標簽可能會變成我們的自我形象。
“你熱愛體育,而你的妹妹智力很好。”比較就是對于我們作為人類所擁有的復雜性與天賦的過度簡化。你能作的*4的比較,就是拿自己今天的知識和成就,和上個月或去年作比較。這樣的比較,考慮到了你的個人處境和能力。
取悅別人
取悅別人的行為,源自于希望人人都喜歡你,同時過度看重別人的想法,犧牲了自己的時間、精力和自尊。你的父母可能是有自戀或者情感虐待的傾向,而你則學會了專注于取悅他們,以便自己在心理上得以在家庭里生存。
研究顯示,被虐待的兒童比沒被虐待的兒童更能分辨憤怒的臉部表情。在某個很深的層面上,你的大腦可能學會了取悅、安撫別人,讓他們不會氣得在肉體上或情感上傷害你。對于拒絕敏感,同時試圖避免被拒絕,也有可能導致取悅別人的行為。
又或者,你的父母患有抑郁癥或者成癮,而你學到,你在照顧你的父母或者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的時候,才會被他們注意。取悅別人就是濫用同理心。就因為你“知道”別人的感受,不代表你的責任就是要讓他們感覺較好。你總是有選擇的。
因此,要摒棄那些“應該”。想想取悅別人的行為讓你付出什么樣的代價:增加你的壓力,阻止你追求自己的目標。取悅別人可能會適得其反,也可能讓你因為被別人虐待而怨恨他們。要練習設下界限,也要練習拒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