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自媒體紅人李教授,憑借對文案背后人性的深刻洞察,將大眾營銷科學化而受到追捧。他曾提出書讀再多也并沒有什么卵用,書籍本身并不能造成知識體系的差異,甚至接觸信息的數(shù)量本身也不能。為什么有些人總讓人感覺“充滿洞見”,語言充滿“啟發(fā)性”,任意場合都能“談笑自如”,而有些人卻不能?這并不是他們看了更多的書,接觸了更多的信息,而是因為他們處理信息的方式、看書的方式與眾不同。
有些人只是機械地看書,以為“把書翻完”就等同于“我在進步”,其實這樣做收效甚微。李教授在分享他讀書心得的時候提出了讀書不能簡單地把書翻完,而是要“建立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他談到他每次看書的時候,每看到一個有用的知識,就會停下來在大腦中搜尋有哪些現(xiàn)象能夠被這個理論解釋。如果不找出至少5個現(xiàn)象,他就不會善罷甘休。
他說有一次他在閱讀一本心理學書籍的時候,看到這樣的一句話:“人的爬行腦(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腦)更加喜歡視覺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如此簡單的一句話,放到任何人身上,可能都只需要5秒鐘就能把它背得滾瓜爛熟。而博學多才,天資聰穎的李教授卻坦白自己學了幾個小時。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去聯(lián)想,去搜尋有哪些商業(yè)案例可以被這個理論解釋。
最后,他弄明白了為什么類似“只要抓住機會,即使你能力不高,也更有可能成功”這樣的話語不能被記住,而雷軍的那句“臺風口上,豬也會飛”,卻被常掛在嘴邊,原因就是因為后者的表達更加視覺化。類似例子還有iPod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這句話也明顯比“小體積大容量的MP3”要好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