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過程包括審計準備、審計實施、審計終結等環(huán)節(jié)。審計過程的質量控制,是整個內部審計工作質量控制的“載體”和關鍵。
 ?。ㄒ唬徲嫓蕚溥^程的質量控制
  審計準備過程屬于內部審計工作的基礎性工作。在審計業(yè)務開展前,全面、細致的審計準備,一方面可以使審計工作從開始實施,就為確保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打下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還可以大大節(jié)約具體審計過程的時間,降低審計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審計準備階段的質量控制,主要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配備與審計項目內容、專業(yè)相關的審計組成員。內部審計機構的領導應事先掌握該審計項目的對象、性質、審計業(yè)務的難易程度和被審計單位規(guī)模狀況、根據可供調配人員的各自素質及專業(yè)特長,確定能勝任此項工作的人選。需要指出的是,在確定審計組人員時,內審機構的領導還要根據審計工作獨立性、客觀性的要求,盡量避免選派那些與審計項目之間可能存在利害關系、感情沖突或個人偏見的人員參與該項目的審計,以保證審計工作順利開展,保證審計所反映的問題客觀公正,不偏不倚。審計組長綜合素質的高低是控制該項目能否保質保量按期完成的關鍵。所以,內部審計機構的領導在確定好審計組組成人員之后,必須確定其中綜合素質強、專業(yè)水平高、具有駕馭審計項目實施、協(xié)調各方面關系、組織團結審計組全體成員協(xié)作共事的人擔任審計組長。
  二是做好細致的審前調查。每一個具體的審計項目,就審計內容和審計所要達到的預期效果來講,都必須是“有的放矢”的。而審前調查,就是完成預期效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對于一些重點審計項目,更要舍得花費較多的時間去進行審前調查,圍繞通過審計需要發(fā)現和解決的問題、此項審計需要達到的目的去做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
  一般情況下,如果是初次審計該單位時,應先對該被審計單位的基本狀況、生產工藝流程、經營狀況和經濟效益等作一個基本的了解。然后,再調閱該單位的財務報表(紙質類或電子類),對資產負債表、損益表中關系到生產、經營等環(huán)節(jié)的數據進行逐項分析,掌握基本情況,形成初步印象。如果是再次審計的單位,還應掌握被審計單位對前次審計時所指出問題的落實、整改情況,了解在前次審計之后,被審計單位在管理方式、生產經營狀況、效益等方面的變化及變化程度,必要時可選取部分相關數據進行比對,以確定此次審計的重點。對個別在前次審計后又新增設了下屬單位,則應重點掌握主管單位所撥付資金的數量、性質,防止被審計單位抽逃資金;檢查下屬單位的財務報表是否與主管部門“并表”,以全面掌握被審計單位的生產經營全貌。審前調查結束后,審計組應對所獲取數據進行全面細致地梳理、分析,進行審計風險的評估,確定未來工作的關鍵控制點,必要時,還可預先設計幾種假想情況并做好應對預案,“磨刀不誤砍柴工”,避免打無準備之戰(zhàn)或遇到特殊情況時倉促應戰(zhàn),散失工作的主動權和弱化控制力。
  三是制定詳細的、切實可行的審計工作方案。審計工作方案是實施審計工作的基礎,是保證審計工作達到預期目標的藍圖,也是對審計實施進度、內容、質量進行跟蹤控制的“定位儀”。審計方案關系到審計的深度、效率和效果,也關系到明確審計責任和防范審計風險。一個詳實的、針對性強的審計方案,可以使該項審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每個審計項目都要在明確審計目標,防范審計風險上下功夫。審計方案也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所有的審計項目,既有他們的共性,也有他們的不同點,要根據不同類型的審計項目,選擇各自的側重點。但有一些基本的原則是萬變不離其宗的:編制審計方案,一定要切合實際,重點突出,內容具體,表述準確,各司其職,責權明確。
 ?。ǘ徲媽嵤┻^程的質量控制
  審計實施過程的質量控制是整個審計項目質量控制的關鍵,實施過程的質量控制不好,整個審計項目的質量控制就成了無根之木。所以,加強對審計實施過程的質量控制,對保證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具體應抓好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是明確思路,責任到人。每個審計人員都要根據審計方案中劃分的職責,分管的范圍,扎實有效地開展工作。自己在這個審計項目中,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必須心中有數。防止在審計過程中出現重審或漏審,避免因“吃大鍋飯”造成窩工、返工,嚴禁在審計過程中責任不明,相互推諉。
  二是作風嚴謹,慎獨、勤思。每一位審計人員,在審計實施過程中,都必須具備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雷厲風行,忠于職守;必須具有高度的敬業(yè)精神,踏實肯干,一絲不茍;必須具有高度的自我約束能力,清廉謹慎,不徇私情;必須具有勤于思考的作風,善于推敲,洞察秋毫。
  三是規(guī)范審計底稿的編制。審計底稿既可以全面反映審計人員在審計實施過程中的工作軌跡,也可以制約審計人員強化工作責任心,有利于把好審計質量關。審計人員既要做好審計過程記錄,反映審計人員實施審計檢查的范圍和方法,又要記錄審計的主要成果以及審計查出的問題,它是審計報告中所要反映問題的原始記錄。審計底稿字跡要清晰,摘要應明了。實施工作結束后,審計底稿應交給被審計單位簽字確認。
  四是嚴格復核程序。內部審計應建立審計組長和審計部門負責人兩級復核制度。各自都要明確復核的內容以及要相應承擔的責任。要層層把關,相互負責,按級負責,確保每一項審計內容都必須符合規(guī)范的要求。審計組長的復核是審計報告形成前質量控制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審計部門負責人的復核是對報告內容的全面復核以及對審計報告中反映的重點事項的抽查復核,是審計部門發(fā)出報告前的重要的控制環(huán)節(jié)。
  五是嚴格審計報告的簽發(fā)手續(xù)。審計報告經審計組長撰寫、審計部門負責人審核后,在正式的審計報告簽發(fā)前,還必須征求被審計單位的意見。審計部門應客觀地、虛心地聽取被審計單位的意見,加強溝通,換位思考,達成共識后,對審計報告進行必要的修改,既要保持審計報告的原則性,嚴肅性,又要盡可能地尊重事實的客觀性,做到原則性和靈活性的a1體現,以保證出具的審計報告單位領導滿意,被審計單位滿意。具體地講,審計報告應把握好以下原則:敘述問題,分析原因和做出結論,都必須以事實作依據,不偏不倚,以提高其可信性;反映的數字必須是來源于被審計單位的財務資料并經核實無誤,任何道聽途說的、主觀推理的、事實不清的數字不得在報告中反映,以保證其真實性;處理意見引用的法律、法規(guī)必須準確無誤,處理意見不得無限上綱,以維護其嚴肅性;文字表述一定要準確,條理清晰,重點突出,層次分明,言簡意賅,以體現其藝術性。
  (三)審計終結后的質量控制
  做好審計終結后的質量控制,對于適時總結工作經驗、保存審計檔案資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審計總結是內部審計部門的寶貴財富,對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強的借鑒和指導意義,有利于今后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效率。通過審計總結,可以考核審計人員是否真正履行了職責及其工作業(yè)績,明確工作責任,為獎優(yōu)罰劣提供依據。通過審計總結,將審計資料整理歸檔,裝訂成冊,形成正式的檔案資料并移交給檔案管理部門,是審計質量全程控制的最后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