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稅制要素
  一、納稅人
  1.納稅人:是稅法中規(guī)定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也稱“納稅主體”。納稅人一般分為兩種,自然人和法人。
  自然人是指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并承擔民事義務的公民個人。
  法人是指依法成立,能夠獨立地支配財產(chǎn),并能以自己的名義享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社會組織。
  納稅人和負稅人是兩個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概念。納稅人和負稅人是否一致主要看稅負是否發(fā)生了轉移或轉嫁。
  二、征稅對象
  1、征稅對象是稅制諸要素中的基礎性要素。
  2、計稅依據(jù):又稱稅基,是指稅法中規(guī)定的據(jù)以計算各種應征稅款的依據(jù)或標準。
  【注意】征稅對象與計稅依據(jù)的關系:征稅對象是指征稅的目的物,計稅依據(jù)則是在目的物已經(jīng)確定的前提下,對目的物據(jù)以計算稅款的依據(jù)或標準;征稅對象是從質(zhì)的方面對征稅所作的規(guī)定,而計稅依據(jù)則是從量的方面對征稅所作的規(guī)定,是征稅對象量的表現(xiàn)。
  3.稅目:是征稅對象的具體化,反映具體的征稅范圍,代表征稅的廣度。
  三、稅率
  稅率是應納稅額與征稅對象之間的比例,是計算稅額的尺度,代表征稅的深度,關系著國家的收入多少和納稅人的負擔程度,因而它是體現(xiàn)稅收政策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1、稅率的基本形式:比例稅率、累進稅率、定額稅率
  (1)比例稅率又分為產(chǎn)品比例稅率、行業(yè)比例稅率、地區(qū)差別比例稅率和幅度的比例稅率。
  比例稅率的特點:稅率不隨征稅對象數(shù)額的變動而變動。
  (2)累進稅率
  按照稅率累進依據(jù)的性質(zhì),累進稅率分為“額累”和“率累”兩種;按照累進依據(jù)的構成,又分為“全累”和“超累”。
  【注意】“全累”和“超累”兩種方式的比較:全累的計算方法比較簡單,但在累進分界點上稅負呈跳躍性遞增,不夠合理;超累的計算方法復雜,但累進程度比較緩和,比較合理。
  ① 全額累進稅率(兩個特點:計算方法簡單,但稅收負擔不合理)
 ?、诔~累進稅率(三個特點:計算方法比較復雜,累進幅度比較緩和,稅收負擔透明度差)
  為解決超額累進稅率計算稅款比較復雜的問題,實際工作中引進了“速算扣除數(shù)”。
  應納稅額=應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shù)
  ***速算扣除數(shù)=全額累進計算的稅額-超額累進計算的稅額
  本級速算扣除數(shù)=上一級*6所得額×(本級稅率-上一級稅率)+上一級速算扣除數(shù)。
  2、稅率的其它形式:
  (1)名義稅率與實際稅率;由于免稅等原因,實際稅率常常低于名義稅率。
  (2)邊際稅率與平均稅率:在比例稅制中,邊際稅率等于平均稅率;在超累稅制中,邊際稅率高于平均稅率。
  四、減稅免稅
  (一)減免稅的基本形式:
  1、稅基式減免:具體包括起征點、免征額、項目扣除以及跨期結轉等。
  相同點:均為征稅與否的界限;在納稅人收入沒有達到起征點或沒有超過免征額的情況下,都不征稅。
  區(qū)別點:*9,當納稅人收入達到或超過起征點時,就其收入全額征稅;而當納稅人收入超過免征額時,只就超過的部分征稅;第二,當納稅人的收入恰好達到起征點時,就要按期收入全額征稅,而當納稅人的收入恰好與免征額相同時,則免于征稅。相比之下,享受免征額的納稅人就要比享受同額起征點的納稅人稅負輕。第三,起征點只能照顧一部分納稅人,而免征額可以照顧適用范圍內(nèi)的所有納稅人。
  【注意】起征點和免征額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這是考點。
  2、稅率式減免 具體包括重新確定稅率、選用其他稅率、零稅率等形式。
  3、稅額式減免 包括全部免征、減半征收、核定減免率、另定減征稅額等。
  (二)減免稅的其他形式:
  1、法定減免;2、特定減免;3、臨時減免:又稱為困難減免
  與減免稅相對應的是加重納稅人負擔的稅收附加和稅收加成。
  五、納稅環(huán)節(jié)。
  按照納稅環(huán)節(jié)的多少,可將稅收課征制度劃分為兩類:一次課征制和多次課征制。
  六、納稅期限
  我國現(xiàn)行稅制的納稅期限有三種形式:(1)按期納稅;(2)按次納稅;(3)按年計征,分期預繳。一般來說,商品稅大多采用“按期納稅”形式;所得稅采用“按年計征,分期預繳”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