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很多人認為會計是一個技能性的工作,其實不然,以下是小編看過的相當能表達會計人心聲的一片文章,與大家分享一下,看完以后,你也許會發(fā)現(xiàn)會計不一樣的美,也許會認可劉國基先生會計師≠技匠的觀點。
  記者以往接觸過不少在滬工作的香港人,和他們相比,劉國基先生的國語顯得非常標準,一問才知劉先生原來已經(jīng)在上海工作了近五年,算上之前在北京工作的兩年,他和內地結緣已經(jīng)超過了七個年頭。
  劉國基先生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他在香港大學完成了理學士及工商管理碩士的學位后,就開始轉戰(zhàn)香港和墨爾本,并在多家機構工作了十多年。從1986年進入澳洲一家航空公司做會計起,劉先生便開始了在澳洲長達七年的工作之旅。
  在1987年9月至1993年2月期間,劉先生在ANZ Bank先后擔任管理會計師及信貸經(jīng)理等職,負責指定預算、管理報告、系統(tǒng)發(fā)展、信貸評估及資產管理等管理會計職務。“上世紀80年代末正逢澳洲經(jīng)濟進入低谷時期,銀行出現(xiàn)大量的壞帳,所以重新進行信貸評估就顯得非常的重要。”劉先生坦言當年做得并不輕松。
  離開了ANZ Bank,劉國基先生在墨爾本加入了Pacific Dunlop集團,并在1993年2月回到了香港。“當時Dunlop集團有一個亞太區(qū)的項目需要有人來負責,他們要找一個懂財務、懂法律的人往來與大陸與香港之間,因此就找到了我。”工作了3年之后,劉先生又被調任北京,負責Dunlop集團下食品部門11個子公司的財務運營,一直工作到1998年11月。
  加盟上海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擔任CFO前,劉先生其實已經(jīng)在北京進入了管理層,談起當時為何被“獵”,劉先生笑談“北京太冷了!”當然,理由肯定不是如此,自己親身經(jīng)歷了北京分公司的籌備及發(fā)展,他想換個環(huán)境挑戰(zhàn)一下自己才是事實。
  劉國基先生早年學的是理工科,當被問及為何后來會選擇財務方面的工作道路時,他坦言“香港的商業(yè)氣氛一直很濃,當時我也是對商科比較感興趣才輔修了商業(yè),后來又讀了MBA,之后的工作便定型了。”劉先生加入澳洲會計師公會的時間比較早,1986年的時候又拿到了澳洲注冊會計師CPA Aust.)的專業(yè)資格,如今已是澳洲會計師 公會的資深注冊會計師(FCPA)了。
  談起劉先生的“公會生涯”,他承認這些年來,無論在哪里工作,都得到了澳洲會計師公會的大力幫助,“由于經(jīng)常要在不同的地區(qū)開展業(yè)務,所以我必須要熟悉當?shù)氐姆珊拖嚓P信息,還有就是同行業(yè)從業(yè)人員的相互交流,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長期在大陸工作,劉先生有機會和內地的一些注冊會計師打交道,比較兩地財會人員的異同點,劉先生有著自己的見地,“其實從技術方面來看,香港和內地的財會人員并無多大差異,最根本的還是價值觀不同吧。由于財務方面往往代表著資方的利益,所以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上需要注意一些細節(jié),盡管目的大家都是一致的,但是過于看重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
  “我一直認為會計師需要重新定義,因為在外行人眼中,會計師只是一份技匠的工作,但是實際上從一個公司的經(jīng)營理念到資本控制都離不開財務的全盤統(tǒng)籌,有很多企業(yè)的老板以前都是做財務的,而高級財務人員也往往很容易進入管理層。所以我要說,會計師≠技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