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有一間制造無粉粉筆的工廠。工廠比鄰一所殘疾學校。1959年,公司應學校的要求,聘用了該校兩名應屆畢業(yè)生。這兩名年輕人來到工廠之后,工作異常勤奮和刻苦,甚至午飯鈴聲響了也不停下工作。他們以自己出色的表現(xiàn)感動了全公司。從此,這間粉筆廠每年都從這所學校招聘畢業(yè)生。漸漸地,這間工廠在日本無粉粉筆市場中脫穎而出,成為市場的皎皎領導者。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里竟有70%的員工都帶有某種殘疾。
  在一次年底的職工聚會上,工廠的總經理恰好坐在一位寺廟住持身旁。他問住持:“在我的工廠里的這些員工,很多都不識字,但是他們看上去卻比那些在福利院的殘疾人更加幸福。我奇怪,為什么他們每天乘坐擁擠的火車但卻從不遲到,而且如此刻苦地工作?”
  住持沉思了一會兒,平靜地答道:“難道你認為擁有物質和金錢會使人們幸福嗎?有四種因素會令人獲得終極幸福:被愛,受到贊美,為其他人提供服務,和被(別人)需要。在你的工廠里,通過工作,那些員工可以獲得四種因素中除了愛之外的另外三種。大概這就是他們非常幸福的原因吧。”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管理的本質在于創(chuàng)造幸福。
  什么是幸福
  一百個人也許有一百種對“幸福”的理解,而且各個不同。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或者不同地點也可能產生不同的“幸福感”。“幸福”的定義如此繁多而且差異頗大,以至于連偉大的哲學家羅素也感到為難,只好從“不幸福”的對立面尋找幸福的共同元素。
  通俗的看法認為幸福就是個人擁有或者占有的欲望得到了滿足。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例如,對一名剛剛參加工作渴望擁有一套住房的年輕人來說,買彩票中了一套房子的大獎會令他感到非常幸福;而如果一位房地產大亨也贏到同樣的大獎,他未必高興的起來(除非這套房子是他最想要的,比如全世界最豪華的)。
  幸福是一種個人的主觀心理感覺,而且是相對的。
  但是,日本這間粉筆廠的故事卻告訴我們另外一種幸福。這種幸福不是來自個人欲望的滿足,而是來自于“給予”產生的快樂。想一想那些努力工作的員工們。他們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為他們感到被社會需要,被他人贊美,而所生產的產品被社會需要。這表明,他們的成績被社會認可。一句話,他們感到幸福,因為自己用行動為社會創(chuàng)造幸福。同樣地,那位為他們提供職位的總經理也一定因此感到幸福,因為他給予員工們發(fā)揮各自能力的機會。他的“給予”是員工們感到被需要的必要條件。
  欲望得以滿足帶來的幸福是加法,因為那只能使一個人感到幸福。而給予創(chuàng)造的幸福是乘法,因為一個人的給予可以使很多人感到幸福。從這一點看,給予帶來的是一種更加崇高、更加深刻的幸福。
網校二維碼
掃一掃微信,*9時間關注CMA考試時間提醒

        高頓網校特別提醒:已經報名2014年CMA考試的考生可按照復習計劃有效進行!另外,高頓網校2014年CMA考試輔導高清課程已經開通,通過針對性地講解、訓練、答疑,對學習過程進行全程跟蹤、分析、指導,可以幫助考生全面提升備考效果。
 
  報考指南: 2014年CMA考試報考指南 
  考前沖刺:CMA考試試題   考試輔導